当前位置: 主页 > 争鸣评论 > 艺海拾贝 >

我写文章的初衷



2012-09-18来源:江苏省国画院

黄鸿仪

1942年我生于闽南濒海的乡镇,自幼酷爱画画。在集美中学读书时受美术老师重点教导使我画艺日进,初中毕业后便考人南京艺专学画。1961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艺术学中国画系,有幸得到谢海燕、俞剑华、陈大羽等名师精心培育,系统地学习中国书画优秀传统,打下坚实笔墨功底。较全面地认识体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迁想妙得”等有关意、理、法方面中国画论要旨,故我在大学三年级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时创作中国画作品《新苗》,人选第四届全国美展,老画家钱松喦特为之撰文好评,诗人张秋生为之写长诗推介。毕业后我长期在文化部门任职,当过电影厂美工、文艺刊物美术编辑,创作大量文学作品插图与美术作品。1979年我被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从事国画创作,我遵奉“借古开今”信条,认真地临摹历代绘画珍品,吸取民族绘画传统精华,力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道路,先后远赴川西藏羌地区、闽南侨乡、西双版纳等地区采风,创作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与浓郁生活气息的中国画作品,如《笑问客从何处来》、《爱》、《彝家丰乐图》和巨幅历史画《郑成功台湾受降图》、《台湾同胞载歌载舞欢迎郑成功》⋯.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美展,受收藏部门珍藏并在有权威的全国性刊报发表,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然而在中西文化发生冲撞的今日,西方现代绘画观念涌入,中国画坛“激起千重浪”的时刻,有人高呼“反传统”,有人大喊“要与国际接轨”,有人断言“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一时执毛笔用传统笔墨作画者被斥为“墨守成规”,应被淘汰。似乎只有西方现代绘画才是“上乘艺术”,许多中国画家如坠云雾,焦虑不安。当我在困惑迷惘中偶然读到一则轶事:上世纪30年代傅抱石留日时见日本伊势专一郎写《自顾恺之至荆浩,支那山水画史》,又闻伊氏目空一切自称“无视并绝不依傍任何人”。报刊对伊氏之文吹嘘“一扫群言独有君”,是“划时代的著述”等等,好像中国自己没有画史,得靠日本伊氏立史。日本人的妄大猖狂引起傅抱石极大气愤。他潜心研究中国美术史学,发现伊文错误百出,便写了《论顾恺之至荆浩之山水画史问题》,发表于《东方杂志》,以正确理论纠正伊文的谬误,压倒伊氏的嚣张气焰,为中国人争气!傅抱石还指出,中国美术“无量数的遗宝,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唯有这些遗宝,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上,始值得自豪,值得人家不远万里花长久时间来研究我们的一张纸或是一块石头”(引自《傅抱石美术文集》)。又指出“中国绘画既有这伟大的基本思想,真可以伸起大指头,向世界的画坛摇而摆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应努力去求这伟大的基本思想如何造成”(引自《傅抱石美术文集》)。体现出多么自信、自豪的民族气概!可见坚持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豪的民族精神正是每个中国画画家必先具有的品质,面对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应妄自菲薄,既勇于迎接挑战,又善于取其所长,有义务有责任捍卫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这些理论让我领悟与深感“理论”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重视对理论领域的关注、学习与研究、探索,也使我能够正确认识和面对外来美术思潮的冲击,走出困惑、迷茫、徘徊的窘境。针对西方现代美术思潮的涌入和国内绘画思潮的起伏,觉得有义务、有责任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于是,我这个执毛笔作画的手艺人竟然自不量力地动笔写起文章。为了使写出的文章合乎资料翔实、评论中肯、定位准确、情真意深的要求,就强求自己必须认真地阅读大量中外美术论著、关注绘画美学传统与新成果有关信息、做笔记、制卡片,勤记精思,举一反三,多思索勤动笔,由写短文到长论,由写论文到专著,一发而不可收。二十多年来累积文章竟能盈箧,出版多部专著有:《一画开天》(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岭南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现代中国画名家研究论集》(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岭南画派研究》(韩国出版社出版),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艺术》、《美术》、《朵云》等主流报刊媒体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多次应邀参加国际与全国性举办美术理论研讨会并宣读有关论文。

我对美术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大体向五个方面展开:

(一)关注世界美术新观念、新形式、新发展趋势。关注中国画创作与学术研究新成果。当前中国画坛呈现一派繁荣气象,画院多、画家多、画展多、画册多⋯.中国画画展中出现描绘大场面大画多、缜密细致工笔画多、人物群像画多⋯.由于现代高科技快速发展,数码相机、电视、电脑、录像机等无孔不入进入千家万户,各种图像(如照片、印刷品、电视、电脑、手机图像)闯入人们生活空间,这些图像无疑是画家绘画创作最方便快捷的参考资料。所以许多中国画展览流行一种潜心制作、精雕细刻,缺乏“写意”与“写”意味、缜密逼真形象的画风,此风与中国画写意传神的意象性背道而驰。对此,我撰写了《图像时代中国画语境变换的思索》,指出“图像是双刃剑,过分依赖与滥用图像势必使中国画绘画形象产生负面效果”。又撰写出《和谐文化中的中国画发展取向》,阐明和谐社会中中国画必须“扶正固本”、“正本清源”,朝加强中华民族精神与独特民族审美取向方向发展,才能担负“高举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进步号角”的重任。

(二)历代中国画家一贯重视自身的品德、气度、学养、情思、趣味融入一笔一画的时光运行间,凝固在笔墨形象里,观者从可视凝结画家心灵之象的笔痕墨象中能体察到发自作者心海奔突的激情与无限的精神蕴涵。岁月无情,生命短促,画家的思想感情总是随生命终结而消失;但他们的品德、情绪寄寓于画作里,却可穿透时空传递给后世之人。为此,中国画历来强调首重“人品”,“画品”与“人品”高度统一的品评准则。画论中有“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品格不高,落笔无法”、“笔格高下亦如人品”等论述。我五十年人生艺术旅程,受到许多德艺双馨的老师、画家言传身教的教诲,使我懂得做一个合格画家不仅要有过硬笔墨造型功夫,更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自觉地进行灵魂美的熔铸。面对眼下商品经济大潮、“拜金主义”诱惑下,画家要能抵制金钱的侵蚀,坚持高尚人格的修炼最为重要。我撰写《中国画画家的灵魂熔铸》与《李可染与“学艺五德”》等文章,引李可染提出画家应具“高品德、知谦虚、走正道、识方法、坚毅力”的五德,德艺双成才能称合格的画家。意在美术界提倡画家重视品德、人格净化与精神升华的良好风气。

(三)对中国画艺术本体理论的研探。我在大学攻读中国画专业,毕业后长期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工作,故对中国画的民族文化背景、哲学、美学基石与意理法趣审美取向及独特的笔墨语言有亲身的体悟和认知。只见时下多数画家精力多放在追求艺术表现中笔精墨妙方面,对“理论”较少问津;而理论家们亲自执笔挥墨作画者不多,对书画笔墨奥妙处缺少切身体悟。见此不足我才在这方面下功夫,对中国画本体特质做些深人探究,写出《论中国画“内美”》、《论中国画程式》、《论花鸟画的形式美》、《怎样欣赏中国书画艺术》数篇文字。我自知才疏学浅,无力深探博大精深的中国书画艺术本体内质的奥秘,只有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继续在这领域花大功夫研探。

(四)对绘画流派(画派)的研究。我认为“画派”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也是绘画艺术发展的产物。画派的产生、发展依赖着所处时代与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地域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从“美术史学”学术研究上要求对“画派”界定应有一定依据:①画派由一群具有共同的民族意识、文化传统、美学渊源与相近艺术理想、观念、主张、审美追求的画家组成。②画派中有堪称开宗立派的绘画大师充当“旗手”,带领一班骨干画家形成众星捧月的艺术群体。③画派中的画家以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代表性作品阐释着共同的“艺术宣言”、艺术追求。④同时代一些里籍相近的画家,志同道合集居一地相互切磋、交流艺术并形成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艺术风貌。⑤画派由一群共同师承与艺术风格相近、表现形式、表现技法相似的画家组成,他们有一批追随者传承他们的艺术。但人们应避免把“画派”当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族谱系统,因为“在人类艺术史上不存在任何超越具体时空规范并历久不衰的艺术流派”。根据这些要求与评论准则我撰写了专著《岭南画派》、《岭南画派研究》与《论新金陵画派》、《新金陵画派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等论文。这些对“画派”的研究,深信将会有助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与中外艺术交流和促进中国画创作的繁荣。

(五)若是把中国画比喻为夜空银河,每个时代那些具有民族文化精神与创造意识的大画家便是一颗颗发光的星,他们耀眼的光华组成银河的璀璨,为此,中国画才能生生不息、延绵千秋,成为人类美术大花园中一株展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奇葩。于是我把对中国画理论研究聚焦在傅抱石、陈之佛、李可染等这些有开拓意识、创造精神的画家身上,多年来撰写了一批介绍他们生平、经历、艺术道路和研究他们艺术观点、艺术作品、创作思想、艺术特色以及他们共同的时代使命与历史责任感的文章。

我撰文时追求有自己的见解并结合自己在中国画创作经验与体会,推己及人,力求能丝丝入扣,言中要津。在评论画家艺术成就时注意其背靠的时代、社会与各人不同经历、遭遇进行分析、考察、研究,避免千人一面之弊,尽力凸显每位画家的艺术闪光点,还运用画品首重人品的评论标准去衡量画家及其作品,而不囿限于画家某件画作、某种具体表现形式、表现技法。1997年我从这批文章中选出十四位对社会与画坛有较大影响力的画家的评论文章结集,以《现代中国画名家研究论集》出版,书中评论的画家多生活在江苏,有些是我亲受教泽的导师,故文章情深意切,资料真实可信,评论定位中肯,而且能牢牢把握住各位画家的独特艺术个性:如傅抱石吞吐大荒的豪情、陈之佛高洁的情操与以禅入画的特色、李可染注重精神人格的熔铸、陈大羽纵横矫健的写意、亚明笔气墨韵的灵性⋯.我从画家的视角来对他们评述,把他们放在时代的、审美的宏观氛围中,放在美术发展史地位加以考察,评价并剖析其独创性的特质,这就具备了美术评论的历史高度而非简单的“介绍”、“赏析”。如评论傅抱石时指出其毕生坎坷,使他能体悟人生真谛,获得超乎常人的思想感情;使他能刻苦淬砺,熔炼出超乎常人的品格和学识;使他能奋发熔铸,孕育出超乎常人的气质、丰富想象力与翰墨大家必具的浩然正气。如此方能吐纳古今、睥睨中外,把茫茫宇宙、渺渺人生归趣入画,创造出雄豪壮阔、空灵广浑、内蕴深邃、造境迷离的崭新中国画卷。而在评论陈之佛时指出陈之佛既融取两宋院画之花鸟画精华,又接受文人画“以禅入画”的理念,也善于吸收外来绘画某些表现技法融入自己艺术作品中,将工笔花鸟画艺术推向一个崭新高度,对力挽濒临式微的传统工笔花鸟画具有重要意义。如此论点众多,有关论文都未曾提及。被选入文集的对每位画家的评论皆有如此独特的闪光亮点。我撰写的这些评论意在阐明:凡是意出古今、独树一帜、彪炳于世的中国画大师、大家,必定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强、自尊、自信的精神,对时代与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及超众独特个性,更应是人格高尚、学识渊博、风格独特的思想家、美学家、学问家。美术评论作为一门学术研究的学科,具有汇集学术性、中介性、接受性、艺术性、资料性于一体的特征,它在画家与欣赏者之间起着沟通、调节、评议、定位、引导的功能和作用。为此,我为参加美术评论行列深感肩负一定责任,必须非常严肃认真地对待,笔下文字力求情真意真、敢说真话、评论中肯、定位准确、资料详实、文笔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杜绝使用生涩词句、套话空谈。长期以来,在写评论的历练中不断地提高美术评论的学术性、艺术性、科学性、可读性,期望让接受者从中获得更多有益的启示与艺术欣赏的乐趣。

中国画如蕴玉之山,宝藏丰富;如怀珠之海,渊深博大。我是执毛笔作画的画家,自知学识浅薄,文思不敏,“爬格子”力不从心,难以在中国画学中攀山探玉、下海采珠。我想起一个老画家对来学画弟子语重心长地说:“学画,是件苦事,不能名利心太重,要有殉道精神。”这“殉道精神”在今天也是我应牢牢记着的话,在中国画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力争对艺术事业的发展有所作为,有所发现。

2012年9月18日于南京春天家园(发表于《美术观察》2013年1月号)

黄鸿仪著作:

《一画开天》,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现代中国画名家研究论集》,古吴轩出版社1997年版。

《岭南画派》,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岭南画派研究》,韩国出版社2005年版。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
黄鸿仪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21-03-02 13:03
上一篇:中国画画家的灵魂熔铸
热点内容